bywwcnll976 发表于 2009-8-25 14:40

“东关街”生我养我的地方----东关街的明天也许只能留在记忆中

东关街的明天也许只能留在记忆中
来源:大连晚报 编辑:魏晓蕾 时间:2009-08-23 文/本报记者林芝
   对于这个城市而言,所谓风格,所谓个性,既与建筑堆砌出来的样式有关,也与它自身的历史有关。建筑不只是城市的脸谱,还是城市的内心。在这张脸谱上,可以读到沧桑;在这颗心里,可以读到隐疼。我始终认为,中国房,就是大连人内心的一个隐疼。
    ——作家素素《流光碎影》
中国房,东关街的中国房,美人迟暮,如作家素素所说,曾经的美丽成为今天大连的隐痛。关于是否保留东关街的争论由来已久,始终未有定论。在反复的纠结中,东关街一天天的老去,它还能等多久?东关街不只属于那2000多户东关街的老百姓,它属于整个大连,它的未来值得我们每一个大连人认真地思索。
东关街大管家的烦恼:拆还是不拆?
   时隔20多年,张明华再一次走进东关街理发馆。理发馆破败的样子,吓了她一跳。1982年,刚刚结婚的张明华在嫂子的陪伴下来到东关街理发馆,第一次烫了满头的大波浪。
2009年的盛夏,再次进入理发馆,那一刻20多年前的一幕瞬间浮现在张明华的眼前,张明华有些忍不住快哭了:“当时我就坐在角落里那张椅子上,人特别多,大家都在排队,找了人才很快烫上的。那时候是真热闹,理发馆很漂亮,一辈子忘不了。”
   2004年,张明华来到西岗区日新街道英山社区当书记,与理发馆咫尺之遥,因为理发馆属于东关社区,张明华并没有特意来看过这个老地方。
    老东关街经过部分拆迁,如今占地面积还剩下0.45平方公里,分属英山和东关两个社区。而作为英山社区的社区书记,张明华则是这片老城区最基层的“大管家”之一。
      虽然只在这当了不到5年的家,但是张明华却赶上了老城区最难管的阶段。老房子拆了一部分,高档小区崛起,新老城区贫富差距很大,没拆的老房子里涌进了大批的外来务工人员。



[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09-8-25 14:50 编辑 ]

bywwcnll976 发表于 2009-8-25 14:41

  对于老城区是否拆迁,遇到哪些困难,大管家手里有本清楚的账。“现在到底有多少人住在这里很难统计,2000多户吧,外地人占到85%。老城区大多是房产房,有一小部分是私房。”
      张书记说,关于老城区的未来,一直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区领导、规划局、老建筑保护委员会都来实地考察过,很多政协委员也有提案,但是一直都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地皮早在很多年前就被摘牌卖掉了,但是拆迁问题一直是个老大难,具体困难有一大堆:
   首先,房子的面积普遍很小,每户只有十几平方米。如果拆迁,都要按照最低标准四十几平方米来补偿。而很多房子是私房,房子的产权在一部分人手里,而享受居住权的又是另一部分人,要进行双重补贴。
    其次,老城区低保户很多,给了拆迁补贴,一部分人恐怕仍然买不起房子。
   此外,周边两个学校没有操场,拆迁后,需要留出操场位置。同时,还涉及到了铁路改造的一些问题。
   总之,张书记带着居民们去市里参加了座谈会,知道了其中的一些困难,但是老百姓要求拆迁的呼声却一直很高:“房子确实太旧了,安全隐患太多,没有煤气,家家用电做饭,去年火灾频繁,头疼啊。”
   前两天,张书记登上了老城区边上的高楼,从15楼上俯瞰整个东关街,张书记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难道真是她熟悉的那片破房子吗?“确实很壮观、很漂亮,远看看不到它里面破败的样子,只看到整体感觉。有人说要保护这些房子,我支持,但是只是这么放在这,我们不拆,它早晚自己会倒掉,这怎么能谈得上是保护?”
   张书记虽然不住在东关街,但是对这片街区依然很有感情,每天忙碌在这小街小巷上,每家的孩子她都能够认得出来,和坐地户、外来户都是好朋友,张书记深知这一个个大杂院中的故事,对于她来说,无论拆还是不拆,让老百姓住好,住安全了是最重要的。上海弄堂商业区:创意+历史的胜利
   老房子不只大连有,上海的弄堂就是代表之一。这几年,一个名叫田子坊的地方蜚声上海,让无数外国人趋之若鹜,是什么让一个破败的弄堂有了生机?答案是创意商业区。
   田子坊地处上海市中心泰康路上,和东关街几乎同龄。这里的生活设施和居住条件同样也很落后,四五户人家合用一个厨房,房屋内外拉满了电线,早上居民们还得在自家后门刷马桶。

bywwcnll976 发表于 2009-8-25 14:42

这里是上海最普通的老弄堂,曾经和东关街一样,被列为拆旧建新的城市规划。但是最近几年田子坊却红火了起来,成了老外最愿意扎堆的地方,不仅有23个国家和地区的老外及华人在那里开了240多家小店、小公司,而且每天从早到晚,小弄堂里都有外国游人来来往往。
   田子坊之所以成功,是把弄堂的历史和现代的创意有机地结合起来。先是著名画家陈逸飞高举创意大旗,与一批海内外的创意人士入驻,很快“田子坊”开始扩大,从最早的局限于老厂房、仓库蔓延到了有700户居民的民宅区,一家家各具特色的商铺遍地开花。
   弄堂里的老住户们纷纷出租自己的房子,从2004年至今,30平方米房子的月租金从3500元直线上涨至12000元。2008年年底,上海市政府将这片居民用地改为综合用地,投入大量的资金改造田子坊,而如今,田子坊已成为和新天地齐名的新景点。
   在大连,胜利桥的俄罗斯一条街和南山的老建筑群也在寻求这样一条创意商业街的道路,且也有一些小的成就可以借鉴。
而对于东关街来说,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上历史积淀,创意加历史或将使东关街成为大连这座年轻城市的特色街区。建造影视基地复原历史老街
   对于东关街来说,在街道上看到剧组来拍戏并不是稀罕事,因为这片街区太具历史感,能够真实地反映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老百姓真实的生活,是“天然”的影视基地。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就曾把这里选为重要的拍摄地点。
   然而,对于住在这里的老百姓来说,却一点也没有因此而沾光,纷至沓来的剧组不仅没有缴纳场地费,还影响了老百姓的生活。前不久就有剧组架起高压水枪制造大雨场景,浇漏了房顶,让老百姓不知如何是好。
   张明华告诉记者,每年有很多剧组来这里拍戏,好一些的剧组到社区打个招呼,不讲究的剧组则是来去自由,老百姓对这些不速之客一点办法也没有。
   其实,将东关街改造为影视基地也是很多人在网上提出的保护东关街的方案之一:重建老书店、药铺、当铺、裁缝铺、老饭店,还原东关街半个世纪前的繁荣,将东关街复原为一条名副其实的老街,既可以作为影视基地,同时也可作为大连民俗文化博物馆。
在上海,著名的车墩影视基地建设十余年,重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滩的风貌,每年接待百余个剧组,众多影视大片都在这里拍摄,像《闯关东》、《色戒》等等,基地收入自1995年开始,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
而在大连,我们有现成的老房子却又将它搁置不用,着实可惜。
   每年有很多剧组将大连选为影视剧的拍摄基地,而这其中以拍摄现代题材剧居多,如果能将东关街改造为一个拍摄历史题材的影视基地,会使大连的“戏路”更广,更有竞争力,对大连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创收想必也有很大帮助。

bywwcnll976 发表于 2009-8-25 14:43

东关街的昨天曾经的灯红酒绿
来源:大连晚报 编辑:魏晓蕾 时间:2009-08-23    今年是大连建市110周年,城市百余年的历史浓缩在我们生活的点滴中,也凝固在老建筑的红砖青瓦里。近日,本刊记者走进老东关街,试图通过重现这里的昨天、描绘这里的今天,来为它——这大连最后的中国房寻找一个明天的未来。
东关街,一位历经百年的大连老人。迟暮之年,当老伙伴们一一向它挥手告别,等待东关街的是孤独、疼痛和对未卜命运的恐慌。百年前,东关街孕育与诞生之时,它可曾想到过这一生将经历怎样的风雨,将见证一个城市的变幻成长。
东关街,老了?一百年,对一个人来说,太长;对一个建筑来说,太短:
繁花似锦。上世纪初,当俄国人将大连这座小城分成东西两部分,东关街便开始成为了大连人的家。十几年后,正值壮年的东关街开始了自己全新的成长,它是中国制造,却融入了欧式和日式的风格。花岗岩的门楣,油漆的大门,雕花的拱形窗户,敞亮的天井,好美。十几户人家,共用一个院落,拥挤,但车水马龙,这里是老大连人繁衍生息的快乐老家。
    烟雨重楼。一夜间,商铺林立,灯红酒绿。繁华背后,东关街看到了多少中国女人举杯欢笑间,泪水流淌入心,多少中国家庭在吞云吐雾间灰飞烟灭。那时的东关街艳阳天飘雪,痛并快乐着。
      百年一瞬,物是人非。如今的东关街中国房住满了“此地巴子”和外来户。当年的“幸福大院”已经住进了几十户人家,依然还是那个公用的旱厕,公用的水龙头,依然是车水马龙,却没有繁华,只看到破败。
      东关街,老了?生死间挣扎,它也不知道自己是走是留。走,清净了,等待新生命的诞生;留,它想留下这座城市的记忆,想让更多人在它身上亲见这座城市的历史。是走是留,等待中……
文/林芝

bywwcnll976 发表于 2009-8-25 14:44

大连人远去了外地人安家了
来源:大连晚报 编辑:魏晓蕾 时间:2009-08-23 http://www.dlwb.com.cn/eWebEditor/admin/upload/20090823001905389.jpg


图片说明:快乐的孩子。http://www.dlwb.com.cn/eWebEditor/admin/upload/20090823001913731.jpg图片说明:小朋友们在剥蒜。http://www.dlwb.com.cn/eWebEditor/admin/upload/20090823001924593.jpg图片说明:收破烂的老人。http://www.dlwb.com.cn/eWebEditor/admin/upload/20090823001935984.jpg文/本报记者 林芝   图/本报记者 张瑜 实习生 唐卓鑫
   已经记不得这是第几次游走于东关街的小巷子里,只记得每一次来到这里都伴随着一种震撼和心中的隐痛。以为自己了解东关街,熟悉那刺鼻的旱厕味、零乱的大杂院、搭着吊铺的昏暗斗室,然而,真正走进大杂院,我们才发现,这许多年来我们了解的只是这里的建筑、这里的历史,却从未了解过住在这里的那些人。
华胜街23号,一个地道的东关街大杂院,一间挨着一间的斗室,住了20多户人家,这其中有三家坐地户,其余的来自五湖四海,都是来大连的打工人家。院子里的住户没人知道这个大院兴盛时的故事,今天的他们只是怀着各自不同的心态,在同一个院落里过着不同的生活。走进这个浓缩东关街现状的大杂院,倾听大连最后的“中国房”里,“72家房客”的百味生活。
坐地户的失乐园

bywwcnll976 发表于 2009-8-25 14:45

65岁的张焕之坐在自家门前,看着小巷里孩子们一溜烟地从眼前跑过来又跑回去,恍若回到童年,那扎小辫的女孩多像60年前的自己。“生就生在这片,嫁也嫁在这里,孩子在这里出生,孩子的孩子还在这里出生,我在这里住了整整65年。”
   从呱呱坠地到今天三代同堂、白发染鬓,张焕之没有离开过东关街。坐在门前,张焕之一一指点每扇窗户里住着啥人家,有点运筹帷幄的感觉。许多老邻居都走了,张焕之算是这里本地人的头儿。“小时候这条街可热闹了,很多饭店,再往前有个庙,经常有庙会。现在不行啦,全变啦。”
   张焕之已经不记得大院里是谁家第一个把房子租给了外来户,大概是上世纪90年代,变化悄然地发生了。“这老房子没法住了,全院共用一个旱厕,一个水龙头,没有暖气、没有煤气、冬天里还经常着火,老邻居们捱不住,一家家的搬走了,条件好的买了新房,没条件的自己在外面租房也不在这将就。”
   一个院子能住多少人?张焕之一扇窗一扇窗地数:“一扇窗就是一户人家,以前本地人住一户的房子,现在要住上三户。每间也就几平方米,多说十几平方米。”张焕之说,现在院子里住了28户人家,其中25户是外地来的,拖家带口,有的三代住在一起。算下来一个小小的四合院,上下两层,居然有上百人,而这上百人共用一个旱厕,一个水龙头。“见过没门的厕所吗?上我们这参观啊。请来淘粪的人都忙不过来,没法说,你也看到了。”
   大院里晾晒着衣服,华胜街23号还算好,其他院子里,有的垃圾如山,污水横流,不能进脚。“就这样,我们的房子还可抢手呢,租金便宜,每月每间三百元左右,天天有人来租房子,供不应求。”

bywwcnll976 发表于 2009-8-25 14:46

老邻居们搬走了,张焕之坚守在这里,帮大家租房子、收房租、交水电费。不过,张焕之并不寂寞,经常有老邻居来和她聊天,聊聊过去,畅想一下未来。“想拆迁想了多少年了,只等这么一天的到来啊。”
      张焕之说,现在天天有人来这里搞摄影创作,中国人来拍也就算了,老外也来拍,“这算啥,他们拍了想反映啥,还专挑垃圾堆拍。不能让他们在这拍,不能让咱国家丢人。”望着这条写满自己一生记忆的巷子,记者在张焕之的脸上没有看到一丝的留恋,也许在她心里告别这条老街的强烈愿望早已淹没了那些快乐的瞬间。
打工者的世外桃源
   在河南女孩小磊的脸上,有着和张焕之脸上完全不同的表情。提起东关街,小磊脸上满是自豪和快乐。对于小磊来说,东关街是她大连的家,是她无忧无虑的乐园。“可好,可好,这里哪都好,吃得好,住得好,比家里好,我就喜欢住在这,喜欢住在大连。”
   “不想这里动迁,动迁了就得另找地方租房子,这些好朋友就找不到了。”同住在一个大院里,孩子们显然比大人更容易打得火热,不管本地的、外地的,滚在一起都是好朋友。孩子们不知道大人们关于老街是否动迁怀着完全不同的看法,他们无忧无虑地过着大连生活,唯一让他们惆怅的就是上高中了,就必须回到老家。
      其实,东关街早已不是大连人的街。在这里,河南人、四川人的人数早已占了上风,这里房租便宜,来大连打工的人许多选择了在这里落户。用大连人的话说,外地人扒个窝就能睡觉,他们来这里并不是为了享受,而是赚钱的,所以老“中国房”的破旧并没有吓到他们,相反低廉的租金和老乡成片的聚集,使这里变成了他们的世外桃源。
   “我爸爸妈妈是卖菜的,在老家有五六间大房呢。”小磊说,其实在家的居住条件比这要好得多,但是这里是大城市,这里的学校比家里的好。
   经常有摄影爱好者来东关街拍照,还有很多剧组来这里拍摄,孩子们和张焕之的想法不同,他们习惯了在镜头前做模特的感觉,他们也喜欢挤到人群里,追逐明星,虽然很多时候,他们什么也看不到。
      每天清晨,有活的打工仔们天还没亮就出发了,做装修、卖菜、收废品干什么的都有。没活干的女人们留在家里,看孩子,干点零活。
      剥蒜是东关街的一景。天气好时,女人们三五成群坐在街头,边唠家常边剥蒜。盆挨着盆,人挨着人,场面蔚为壮观。“现在涨价了,剥一斤4毛钱,一天能剥六七十斤吧。”坐在街边的一位大姐笑着说,这笔收入不多,但也可以贴补家用。
      孩子们放学了,一群群在街上跑来跑去,搬出小桌子在大街上写作业,虽然吵,但是光线好,家里太小总是昏暗了些。两代人住在几平方米的小屋里,大床上面搭个吊铺,饭桌也是写字台。
      写完作业,有懂事的孩子也加入剥蒜的行列,还有的孩子动手给弟弟妹妹做饭,因为父母总是下班很晚,他们是家里的小主人。
      但其实,做饭的人家并不是很多,孩子们多是买些吃的,所以东关街上最火的还是小卖部。
      晚上,华灯初上,干活的人们都回家了,街道被占得满满的,晾破烂的、喝小酒的、打牌的,很热闹。住在这里的外地人找到了家的感觉,在他们心里,老房子动迁是万万不想的,所以一种与本地人想法完全不同的暗流在悄悄地涌动。

清蒸 发表于 2009-8-25 19:52

这几天看闯关东,提起山东大院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东关街的大杂院,也是当年大连街比较繁华的地段。小的时候去那里串过门,非常羡慕住在大杂院的人们,俩字——热闹。前年因公去过那里,已经变成外地人居住的地方了,唯有几家小卖店和小旅馆是当地人开的,听说这里吵吵动迁已经好多年了,破旧的房屋,窄小的胡同,已经与现代化城市形成了极度的反差。

[ 本帖最后由 清蒸 于 2009-8-25 19:56 编辑 ]

星海太极鱼 发表于 2009-8-25 20:42

东关街在大连的历史始终是和贫困连在一起的,过去是这样,现在仍如此,是大连身上的痛,是应该整理保留的,以便让人们有个痛定思痛的地方。反到高尔基路的日本房倒应该扒,因为那也是大连身上的痛。

[ 本帖最后由 星海太极鱼 于 2009-8-26 14:42 编辑 ]

鲨鱼皮 发表于 2009-8-26 17:52

原帖由 星海太极鱼 于 2009-8-25 20:42 发表 http://bbs.china-ws.org/images/common/back.gif
东关街在大连的历史始终是和贫困连在一起的,过去是这样,现在仍如此,是大连身上的痛,是应该整理保留的,以便让人们有个痛定思痛的地方。反到高尔基路的日本房倒应该扒,因为那也是大连身上的痛。    您的见议我支持!

石槽大姐 发表于 2009-8-27 11:25

原帖由 星海太极鱼 于 2009-8-25 20:42 发表 http://bbs.china-ws.org/images/common/back.gif
东关街在大连的历史始终是和贫困连在一起的,过去是这样,现在仍如此,是大连身上的痛,是应该整理保留的,以便让人们有个痛定思痛的地方。反到高尔基路的日本房倒应该扒,因为那也是大连身上的痛。
我熟悉的东关街!一想起他就让我想起了过去。

兰色浪花 发表于 2009-8-30 12:46

原帖由 星海太极鱼 于 2009-8-25 20:42 发表 http://bbs.china-ws.org/images/common/back.gif
东关街在大连的历史始终是和贫困连在一起的,过去是这样,现在仍如此,是大连身上的痛,是应该整理保留的,以便让人们有个痛定思痛的地方。反到高尔基路的日本房倒应该扒,因为那也是大连身上的痛。
    东关街的兴衰和大连的历史与发展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不可复制的!应充分利用它的潜在价值,予以整理和保留。这一方面应该学习上海改造老弄堂---田子坊的经验,将弄堂的历史和现代的创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东关街成为有大连特色的又一新景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东关街”生我养我的地方----东关街的明天也许只能留在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