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和长寿的新理念
健康和长寿的新理念主题:FW: 健康和长寿的新理念(说法很辩证)
Subject: FW: 健康和长寿的新理念
转:赵建成谈健康和长寿的新理念(一个从医40年的老中医的肺腑之言):
1.健康不等于长寿。
健康只能说明他的身体状况好,而长寿则是说明身体的持久性和延续性,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以前有一位北京市十大健康老人,身体确实很棒。电视里经常报道他的健身经验。但是,有一天突然查出体内有两处癌变,肺上是小细胞癌,食道是低分化癌,两种癌都是恶性程度很高的,结果病情发展很快,我也未能将他医好,不久就去世了。所以健康的人生存质量较好,而长寿的人生命力较旺盛。
2. 生命有时在于运动,但有时也在于静养。
经常锻炼身体的人会比较健康,但不经常锻炼的人未必不健康。健康的人抵卸疾病的能力强,不健康的人抵卸疾病的能力差,但是如若不被感染重病,照样也能活得长久。你看那些病病歪歪的、常年药罐子不离身边的人,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活着,把那些所谓的身强体壮的人都“熬”下去了。常言道:柏木桶熬不过破瓦罐,小心驶得万年船。而生活中常看到过于健壮的人说死就死了,根本都不带商量的。就像体育运动员并不比一般人长寿一样。我认为,体育竞技比赛,是人类干的一件蠢事,是人类争强好胜的本能造成的,就应该取消这类比赛运动。过激的超负荷、超极限的运动只会损害人体、缩短生命,貌似健康,并不长寿。可以开展一些适量的体育表演,但不要以决雌雄。用一个国家拿金牌多少来衡量这个国家的健康水平,是荒唐不可取的,这个误区也太大了!我提倡中老年人散步,每天走一个小时就很好。北大老校长马寅初瘫痪在床,哪有多少运动?但也活到九十九岁。民进党的创始人之一雷洁琼九十多岁时患体位性低血压,不能站立行走,我给她摸脉觉得肾气很足,最后照样活了一百多岁!过度的运动会损伤身体,加速人的损耗,加快了代谢并不一定会长寿。乌龟没有兔子跑的快,但是乌龟比兔子代谢慢,寿命要比兔子长得多。慢性子的人常常比急性子的人长寿,可能与代谢慢有关系。所谓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用来形容急性子很恰当。
3.简单的、平静的、安详的生活和轻松愉悦的心情是长寿的基础。
如果一个人一天到晚焦虑烦躁、担惊受怕、惶惶不可终日,就不会有好的生活质量,人长期在忧愁苦闷的心境下生活就会衰老很快,免疫功能下降,促使尽早走向死亡。所以,老年人一定要自寻其乐,常与人交流,不把烦恼的事情放在心上。“只有没心没肺,才会活的不累”。虚云大师活了120岁,是因为他遁入了空门,除却了烦恼事。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起来,反倒悠闲自得,衣食无忧,得以延寿百年以上。如果像蒋介石一样操心劳累,就不可能那样长寿。
4.长寿和饮食的关系很复杂。
央视夕阳红栏目经常采访一些百岁老人,其中有天天喝粥吃咸菜的,有吃饭吃到七成饱的。还有一对百岁老夫妻,老太太经常吃肉,老头终生吃素。国学大师文怀沙从来都是随便吃东西的,高盐、高脂都不论,今年103岁了,我见到他还是红光满面、精力充沛。台湾国民党中将王中泉老先生已经一百一十多岁了,吃东西也不讲究,看上去只像八十岁的样子,站在那里说话一个多次小时都不累。看来人上一百,各形各色,一点都不假。我认为这关键在于你是什么样的体质类型。比如说有人喝牛奶就拉肚子,是因为体内缺乏半乳糖酶,有人吃了海鲜身上就痒,是因为对海鲜过敏,所以人和人差别是很大的,各有适应性。就像前面提到的一对百岁夫妻一样,如果让他们二人换一换饮食谱,可能两人都活不到那个年龄。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本来就是吃素为主的,但进化的过程中一部分人改变了饮食习惯,如内蒙、新疆、西藏人,没有太多的素食,不吃肉吃什么?几代人传下来就适应了。而没有遗传吃肉基因的人,吃多了肉就消化不了,代谢不掉。就像一些从农村走到领导岗位的人,和一些企业家,家里祖代都是吃不饱饭的农民,平时就很少吃大鱼大肉,现在天天高粱厚味,身体根本适应不了,不出现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血脂、心脏血管病、骨质疏松等病才怪呢!这种人只有吃肉的嘴,而没有吃肉的福。张开你的嘴巴看看你的犬齿,如果很发达,你就是能吃肉的那种类型的人,因为犬是吃肉的动物。否则你吃多了肉就没有好下场。
5.长寿与睡眠的关系值得探讨。
有人说睡眠必须充是,所以有的老人吃了晚饭八、九点钟就睡了,但有人每天都很晚才睡,也从来不讲睡什么子午觉。肿瘤治疗专家潘明继几十年来每天只睡四个小时,但也活到了八十多岁。世界上有一些终生都不睡觉的奇人,也并不是短命鬼。西方人没有午休的习惯,午觉自然就不睡了,中国人子时在睡觉,而这时正好美国人是白天在工作,一个中国人到美国去,不可能子时去睡觉的。人本来就有 “猫头鹰型”和“百灵鸟型”,不能说哪种类型好,哪种类型不好。所以我觉得,各人有各人的不同的作息习惯,只要按照自我的规律去作息,自自然然地,不过劳、不过少、不过多,自己觉得舒服就行。
6.用药的问题很麻烦。
现在许多人不能颐养天年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随便乱吃中西药。乱吃中药在于不懂得辨证用药,只知道什么病用什么药,不知道什么证用什么药,主要是不辨虚实寒热。举例来讲,感冒有风寒风热之分,风寒感冒要用辛温解表药,风热感冒要用辛凉解表药,如果吃反了,风寒感冒的更寒,风热感冒的更热,不但病不会好,还会加重病情,转变成亚健康状态,使体质更差,缩短了生命。乱用西药的结果更是吓人。我们知道绝大多数的西药都是化学合成的,是地球上原本没有的东西,是人体不需要也不接受的东西。我们天天谈食物污染,是说我们食用的动物体内残留大量的激素,植物体内残留化肥和农药。但是我们在吃这些食物时已经被它们代谢掉了一部分,这只是二次污染。而我们吃的大把的西药却是实实在在的一次性污染!这些化学药品对人体健康的损害是长期地、持续不断地、多脏器的,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和寿命。而中草药绝大部分是地里长出来的,是和粮食、水果、蔬菜一个来源,比西药相对安全许多,因此我劝大家防病、治病尽量用中药,少用或不用西药。
7.老年人的发烧或者长期用抗生素无效的发烧多半是阳虚发烧。
我在一些大医院参与抢救成功的高烧病人,有的不仅昏迷不醒,甚至没有自主呼吸,我发现大多是阳虚发烧的病人。人们最不易理解的,也就是最容易忽略的就是阳虚发烧。什么是阳虚发烧?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就是夏天看到冰淇淋冒烟的现象,我们就错误的认为是热烫的食物。阳虚发热实际上是寒极生热,是体内寒到了极点的发热,是一种假像。这时如果再用大量的寒凉的抗生素或者退烧药,是很危险的,势必造成病人死亡!我见到的许多老年人包括一些老领导就是这样悄然死去的。他们本来可以更长寿的,但是没能活到自然的生命极限,就这样被草草地结束了生命......... 如果您觉得我说的对就赶快转发,使大家都明白真正影响人健康和长寿的原因是什么!
本帖最后由 东北汉子 于 2013-8-12 13:34 编辑
《康和长寿的新理念》好文章,拜读了。
体育竞技比赛,是人类干的一件蠢事,人类争强好胜的本能造成的。
适量运动,合理饮食,戒烟限酒,心态平衡,健康长寿。
人类由于缺少对自己的认识水平,每个人的健康状况靠自己感觉,靠自己的认知观念,而无尺子。
人们首先要身体健康,身心健康,幸福快乐每一天!用拓展生命的宽度来延长生命的长度。
吃素还是吃肉都是基因所决定的,比如我前期想戒肉,唉哟哟.....昏天转地滴象大病一场,看到别个碗里的肉眼睛放绿光——以后咱再也不干这活啦,嘛香吃嘛!
1 【中国式纠结】
一部手机丢失了,一群相好惊呆了:不是心疼,是心慌。
一个贪官进去了,一帮朋友傻眼了:不是为他,是为己。
一个领导艾滋了,一堆妇女乱套了:不是咋治,是咋办?
一个情人翻脸了,一批干部想自杀:不是想死,是怕抓!
一个老人摔倒了,一个国家纠结了:不是不扶,是不敢。
一个校长被捕了,一批校长显形了:不是无能,是无德。
如果让你小病一星期,
你会发现金钱不重要,
家人和身体最重要;
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让你大病一个月,
你会发现金钱特重要,
身体和家人特特特重要;
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让你大病半年,
估计你愿意放弃眼下一切的金钱和名利
去换回你认为重要的东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
遗憾的是,
这个世界大部分人都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包括你我!
所以,当看到这段话的时候,
我更加坚定地知道
在生命中哪些人和事才是最重要的......
__________________
健康,重在观念:
美国人:
用100块钱养生,
50块钱买保险,
10块钱看病,
1块钱抢救。
中国人:
用1块钱养生,
10块钱吃药,
50块看病,
100块钱抢救。
大多数中国人,在生命的最后1-2年,花光一生的积蓄,吃遍所有含大量副作用的西药。再多开几次刀,然后~~离去...
________________
疾病如何应对?
答案:
重在预防!气与寿命
1、经常自己找气生的人,即小心眼,如林黛玉,一般活20-50岁;
2、经常受别人气的人,叫佣人,一般活50-60岁;
3、经常自我生气,也常气别人的人,叫俗人,如普通百姓,一般活60-70岁;
4、经常让别人生气,自己却不太生气的人,叫伟人,如毛泽东,一般活80岁左右;
5、不论别人怎么气你也能淡然处之,叫高人,如朱德、邓小平,一般活90岁左右;
6、从不气别人,自己也不生气,叫真人,如孙思邈、张学良,一般能活百岁或以上!
结论:百病皆生于气!
消气法(分九个层次,逐级提升):
1.倾诉;2.回避 ;3.运动 ;4.娱乐;5.想得开;6.自己想适合自已的方法;7.换位思考;8.放得下;9.提高境界!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量力而行,要有节制把握个度。超负荷运动是把后半生的能量提前支取,因此运动员生命的极限也大为缩短。 健康和长寿的新理念说的很好,学习了,指导了我们短短的余生,要珍惜哦。
谢谢石教练了。
谢谢石教练了。 生命长寿并不难,早起游泳要经常。
家庭和睦更重要,平和心态保健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