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论坛1012
无论你将精力投注在哪个领域,主要的重点是把你最崇高的祈愿带到所有行为上。首先创造一个和这些祈愿相符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你可以从做一个好人开始,然后你可以提供身边人有益的机会来做相同的事情,并积极地尽你最大的力量为他们带来快乐和幸福。——大宝法王噶玛巴《崇高之心》
今日10月12日,藏历8月30日,为释迦牟尼佛节日,作何善恶成九亿倍;十斋日。值此殊胜日请持清净、广大发心,依身、语、意三门广行善业、吃素、放生、供灯、持咒、诵经。回向、祈愿世界和平、无有灾厄、众生吉祥安泰、得闻正法、具正念、自利利他!【释迦牟尼佛心咒】:嗡 牟尼 牟尼 玛哈牟尼耶 梭哈
发愿成为菩萨的你,如果感到需要纵容自己的痛苦,那么就独自享用吧!别把其他人一起拖下情绪的疯狂大戏之中。特别如果你是「施受法」的行者,誓言要承担世上所有众生的痛苦,更不应让别人分享自己的痛苦。——宗萨钦哲仁波切《不是为了快乐》
认为“别人都有,自己也要有”,这是很愚昧的心态。总之,要看自己是否真正需要,世界上,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不同,并不一定要去仿照他人,就像密勒日巴尊者,他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不需要依靠任何人,他住处简陋,却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大宝法王噶玛巴《百段引导文》
我们对事物真相的根本无明,投射出贪婪和愤怒;换句话说,这种“我要”和“我不要”,控制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花费一生获得自己喜爱的东西,避免自己不喜爱的东西,就是这样的动力,使我们被锁在轮回中。——丹津.葩默《心湖上的倒影》
藏历三十,释迦牟尼佛节日。顶礼世尊!佛陀的教法延续到现在已经2500多年,给众生带来了无量无边的利益。希望大家能去了解佛法。为了自己这辈子过得安乐幸福,研究佛法也是值得的一件事。O【视频】佛法给众生带来了无量无边的利益
不要屈服于恶习,对能够改变自己的能力要有信心。我们绝不可以纵容自己,认为我们是天生如此。相反的,我们应该下决心,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更慈悲、更有原则的人。——大宝法王噶玛巴《我们必须自问,修持佛法的目的》
修行虽然修的是心,但行为也是很重要的。我们每个佛弟子都是代表佛教的,在行住坐卧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威仪,庄严、寂静、调柔。这样可以让他人生起欢喜心,同时也是保护他人的相续,不要让他人对我们甚至对佛教生烦恼,生邪见。
如果我们没有长远的打算只想着暂时的利益,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及麻烦,比方说环境问题,以人类为主的所有众生所有利用的资源,皆来自于地球与自然界,我们以不知足的欲望,去使用世间的资源,丝毫不为我们的后代子孙着想,也不思惟自然资源是否终究会缺乏——大宝法王噶玛巴《百段引导文》#周一请吃素#
远离了取纳善的、排拒恶的,因此,疑惑忧虑便断除了。没有想要逃避、准备培养什么或是去攀执什么的冲动,因此,轮回与涅槃的一切概念便全然消失在无二元明觉的广境之中,但却仍完全无遮的维持着无二元的合一性,也就是大乐的心髓。——莲师开示《莲师心要建言》
纵使我们有与生俱来的聪慧且能接触佛法,但是缺少上师的引导,我们仍然很难在修道上有所突破。这未开悟之心智尚被无始以来累积的习气冲动指使着,若无上师超凡的洞察力和引导,是很难克服的。上师的宽大与悲心,给我们一个机会,改变观察有情世界的习惯性方式。——堪布卡塔仁波切《入悲智之门》
在我们紧张或散乱时,这种专注呼吸的方法特别有用。观照呼吸的简单动作可以在内心制造出一种安定与觉知的状态,让你得以退一步看清当下所面临的难题,而且能够更加冷静客观地作出反应。——咏给明就仁波切《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如何依止上师?心态上要有信心,行为上可以透过财物供养或依教奉行等多种方式供养。若上师因需财物而欢喜,则供养财物;需恭敬,则恭敬;上师因弟子修行而欢喜,则勤事修行。玛尔巴曾对密勒日巴说:“我不需要你的财物,你上山精勤修行,就是最好的供养。”——大宝法王噶玛巴(第27届噶举祈愿法会)
我们只是自己习性的奴隶罢了,以为自己控制着一切,实则我们只是被自己的冲动牵着鼻子走而已。运气好的话可能会带来某种短暂快乐,但通常只会带给我们更多痛苦和不满足,不断喂养我们匮乏的心而已。从佛法观点来看,真正的自由解脱,是自心在我们自己的支配下,而不是反过来被支配。——竹庆本乐仁波切
严苛的言语,除了烦恼之外,它什么也无法带给我们。起初,向他人说些尖苛的话可能会觉得很畅快,但它却无法达到任何成效,只会引起对方类似的冲动并以恶言回报。如此恶言往来将会带给对方极大痛苦,而这种痛苦会反弹至自心。放弃伤害性言词能减少嗔恨心及不良动机,它是非常有益的。——堪千创古仁波切
10月12日(星期一 六斋日 农历八月三十)#净慧长老生活禅语# 只有长远的目标而没有具体落实的行动,不能从当下做起,总在等待机遇,一切善缘就在等待中擦肩而过。
任何榨取他人、榨取环境,使其受伤害而危及万物的生活事业都不是正业。我们的生活方式不该为别人制造痛苦,这是修菩萨道很重要的一点,因为菩萨要尽一切可能,行一切善以利益他人。即使不可能对每个人每件事都做到,但最起码必须小心,不让自己的生活情况与方式,给他人带来痛苦。——广定大司徒仁波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