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续上
. p2 L# T% `: ^9 i+ ?
7 m# A+ j/ z" j1 F9 D搜救队员生命缺乏保障( z1 o6 n$ @* B
在洛阳采访时,记者了解到的一个广为人知的事实是,义务搜救队所实施的营救,几乎是在没有其他防护措施的状况下开展的,“如果有的话,也就是有限的勇气和热情了。”当地一位曾亲眼目睹赵振杰救人的市民告诉记者,他曾在今年4月亲眼见到赵振杰一到事发现场,脱下衣服就往10多米深的水里跳的情景,“当时落水的那个人喝醉了酒,见东西就抓,河里就赵振杰一个人,万一那个人搂住赵振杰不放,让他没法游泳,没准赵振杰就得被拖死。”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赵振杰也确实有些后怕,“当时没想那么多,说跳下去就跳下去了。”
$ j! N5 R, d2 r3 }# a% t 已经做了父亲的赵振杰上有老,下有小,而他家中惟一的生活来源就是赵振杰开的一个服装店铺,如果可以假设的话,万一遭遇不幸,带给这个家庭的灾难也将是毁灭性的。不仅赵振杰如此,义务搜救队的30多名成员都正在面临这一无法回避的问题。
$ t8 j7 W, o8 I9 A$ \ 8月24日下午,赵振杰从随身携带的手提袋里掏出的“入队协议”上清楚地注明:队员要对救助活动的危险性有充分认识,并对搜救活动的行为出现的伤亡,自负责任。“从入队的第一天起,我们就清楚地讲明了这一点。”赵振杰告诉记者。
/ a. K! h* r+ l2 J g, a% D* ]3 |* q 河南开物律师事务所律师苏东戈认为,水上义务搜救队是一个新鲜事物,对其行为及其与政府的关系,我国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引发争议是理所当然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争论正是民间自发组织代替政府部分职能引发的,根本原因是政府职能不够健全所致。& u+ V" m3 c4 I) J* p- C, K3 d
苏东戈同时提出,水上义务搜救队的行为是一种公益行为,从一定程度上为社会公共安全提供了保障,全社会都从其行动中受益,社会理应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其进行补偿。( f( x- i7 r3 \7 U' X
河南大学的社会学教授马树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义务搜救队其实是众多民间组织的一个缩影,他所遭遇到的问题也是社会在转型时期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民间公益组织的出现,不仅是对政府的补充,更是社会的一种需求,这种高尚行为应该大力提倡。(此稿采访过程中得到《洛阳晚报》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g N0 g. Q, m! k
面对诸多困惑依然不言放弃
% ^: x7 ^9 m( h; e" ] 救助队员今日做客本报,下午3:30至4:30接听本报热线65582045" V2 c" X6 E+ B- \# B9 S" T( u: X
虽然面对诸多的困惑和困难,赵振杰等人仍没有放弃的意思,而支撑他们这样长久坚持的一个主要原因便是,赵振杰和何延森等人一直都认为,他们所做的只是举手之劳,“我们不过是在利用自己的长处做点我们力所能及的事而已,真的没有什么值得宣扬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何延森反复向记者强调这一点,也许,他真的担心别人会误会他们搜救队的意图,社会的压力,让即便想多做点好事的人也要反复地解释自己的初衷,何延森内心感到有些苦痛。
& {4 x( Y9 Z( t* m4 u' n- I 作为普通的工人,他们为什么会在看到有人落水时,毫不犹豫地放下手头用来养家糊口的工作,毫不犹豫地从十多米高的桥头跃入深水,即便是寒冷的冬天,难道仅仅是他们自己所说的“只是举手之劳”?
8 @. y2 @6 q. r" ~, y& X 作为正在为自己工作发愁的下岗职工,他们又为什么要拿出本来就不多的家庭积蓄,来自费地从事这项没有任何报酬而且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义务工作?, Y, Z+ L0 C+ {, J
要知道,他们只是我们在大街上行色匆匆的路人中的一个。在这平凡的灵魂的背后,到底蕴含着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今天下午3:30至4:30,本报记者特邀赵振杰及其队员,做客本报爱心传递热线0371——65582045,和您一起去触摸他们令人震撼的灵魂,欢迎拨打。 □本报记者 王向前 马纪朝 通讯员 杜武 文/图
5 W2 }( o- d; L0 y8 L2 F%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