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95|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话说中秋,了解中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12 00: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又称八月节,2011年的中秋节是:2011年9月12日。
: b- o% j7 C4 k2 [8 K; n+ h+ n- U: }9 h3 Q- w2 A
关于“中秋节来历”:
0 N" |* X! V7 a4 V) [: O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 q1 w3 f' |' Q3 N0 \
* T3 I3 d" A( }; X# v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0 F1 I5 ?5 _/ f, d) ^1 {
/ b( R$ o; B% ?& X+ B- a. W$ @& O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j, |; a/ {; X6 T
" u, ]1 U' a8 X& i" W1 \, R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3 _2 X0 t1 P, d. E. x$ N6 c
5 U/ _* S  Q& W  N" a: k* H+ z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2 A- L8 E3 j7 f: V5 {

, a) w9 V  z2 @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6 收起 理由
那仁朝克图 + 6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1-9-12 00:35 | 只看该作者
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
! H/ ?% B4 |2 u3 P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3 A# O8 D& b! W& K' h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 g$ z3 b, X: K2 @( t% x# n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6 x$ Y$ m* J0 g9 d/ |9 u0 M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 Y, Q3 q" O) h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4 H7 I0 U8 y) a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5 v) Y, R7 o9 j4 O6 @4 {% R2 S% g) y+ X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 S- |- Z/ ?* }; B; ]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 }2 T; B2 G2 F4 ~0 a; l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 f/ W2 l, a( }, [* e# H; C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8 ~; z5 }9 ?( _" n  p% d. q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1-9-12 00:37 | 只看该作者
中秋节习俗* ~0 l0 n: w1 J) N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 X, X6 k: M) |文人赏月
  F7 Z3 S+ r: E. S' l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8 @0 W  b; Y) ]) C民间拜月% b: Q, C9 V9 P( {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8 p* g9 \" e  v3 r6 ^月光马儿8 C! b! s' s* A* `2 r5 n  j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9 t1 i0 ?. G. X2 Q兔爷儿# `  \# t4 H  J+ S$ p& K+ n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4 D" l! v  V& Y8 _* R- ]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 T# H* B/ }( E玩花灯
! _0 F( e: q# I2 o0 v& Z, x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 m* ^' D5 \( u. C0 H  早在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C9 o$ G  J, }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颇有爱国的思想。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0 V" w' N* p* _7 L6 i5 z: v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这个传说与中秋吃月饼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1-9-12 00:38 | 只看该作者
中秋节诗词选:中秋诗句:% `# [- d, g, k* S7 b/ K& H" q
《中秋》 . |/ [0 n, k0 O" [
(唐)李朴" a  s3 B4 @% y" I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V6 G* _4 [# }5 {1 u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 e3 b, `5 V9 @! K5 k  `9 T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 j/ u# f: P6 K/ l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1 n& [" P& i8 V, v; X* U0 Z4 p- w
《八月十五夜玩月》 7 A9 N0 v! S# L, L6 m
(唐)刘禹锡
% M5 x0 j8 J1 I8 f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1 [5 h, _' Y' [# L% Y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6 |- B, h% F, G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 l1 I% Q& U" z7 J; P5 m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 l; r7 p4 n5 u+ a2 [" s8 ^《水调歌头》 0 j8 ?: B* k/ o( X/ h1 p+ v
(宋)苏东坡
, {! y+ ]5 K% D9 L! Z3 R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9 z7 J' Y" m& ?* ]1 X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1 X% `& G# g1 ?8 G. C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7 d( [+ Z$ T. G6 F* X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p6 p. N$ j: j: P* J* U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n1 V& R6 C) T. W(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7 |9 r! x! ]+ L$ p$ G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4 j) w1 w" j8 ^0 }# L1 l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8 Z% l) ]; O" o" U. h, c# K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 I( I# R7 c* z6 {  Q+ ~& G8 j《中秋月》
$ u$ \- K! c1 P2 N+ T(宋)苏轼3 F5 ?2 ]  f+ W6 w1 ?' y8 T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K; u8 J4 L) n6 C! E$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6 ^% Y: ?) K; N% `4 f《太常引》 6 D$ ]/ Q: A/ s$ Q1 S9 _
(宋)辛弃疾
" A5 c7 U+ S& ], N' Q6 P1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8 H* I  {# Q; S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9 ]4 l7 h) I/ t1 d& f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8 o! u) Y  n) V+ S' E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 k+ {$ o: _$ p2 z
台湾民谣:5 m, j. v: I9 g' E: L2 d: O
《中秋旅思》 ( ?& x0 c! _9 l8 I' F8 H( T7 \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
2 i( ?3 P8 b# U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K$ l0 y, a- k3 u3 C6 g2 k/ p
《月夜思乡》/ [, Z+ s& @) G$ t, l9 l9 n
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 ^4 b2 W. Q% f" {7 ]
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o6 V3 Q3 H& H3 v1 S
《煎熬》
, x8 l. a3 M* J! D& r. H: J夜深沉,明月高挂天正中,寂无声;睡眼朦胧,
; `1 G! e7 m1 A7 Q1 L+ W恍若梦中;生卧徘徊以不宁,故国家园萦脑中;
. m% ]: k0 l* y0 |0 G6 w苦煎熬,归去成空,如焚王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1-9-12 13:33 | 只看该作者
泳友们!中秋节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1-9-12 18:13 | 只看该作者
我编的一个中秋节的传说 故事   |9 d; y% r3 p4 ~3 R7 ^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类刚刚从荒蛮的饮毛茹血走向农耕。但是当时的农耕种植也是广种薄收难以裹腹。有一年春天正在播种之时,有一个白胡子老人来到农民中间,他给人们分送了一些种子并教给人们怎样播种,后来长出了各式各样的小苗,在他的指导下和人们精心管护下,这些小苗长成了一个个不同的植株。到了秋天这些植株长出了一个个不同的果实,有的甜,有的香。人们吃上了这些从来都没有吃过的好东西,大家也从过去饥饿恐慌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这时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想起了给他们送来种子并指导大家种植这些优美作物的白胡子老人,可是当大家都来到老人住的山洞时老人却不见了。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位老人是天上的一个星宿——叫中秋。他看到人间生活艰难就冒着冒犯天规的危险偷了天宫的仙种,玉皇大帝知道后非常愤怒就把他抓回天宫变成一只兔子打入冷寂的月宫。人们非常难过,望着在半空悬挂的明月大家不由地呼喊着:“中秋大仙!”“中秋大仙!”。突然人们看到一只玉洁晶白的小兔子在月亮向人们摆手。大家有的高兴地叫喊、有的伤心地痛哭。一会儿小兔子不见了,只有一轮圆圆的月亮在空中像玉盘一样在照耀。自此以后每到秋天各种作物丰收时节当月亮最圆的日子,大家就把一年收获下来的好吃的摆在月亮下祭奠给人们带来美好生活的恩人,大家为了纪念中秋大仙就把这天叫做中秋节。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6 收起 理由
那仁朝克图 + 6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1-9-12 23: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那仁朝克图 于 2011-9-12 23:30 编辑 ; _/ J" }+ P+ S' B3 z

5 f, R( ?* J5 t. y- @! a+ A

中秋首先是个团圆的节日,又称仲秋节八月节八月半。中秋节有拜月神娘娘、拜太阴星君、祭月、赏月、走月、挂彩灯、吃月饼、吃团圆饭、供兔儿爷、饮桂花酒等民俗,故八月十五又称团圆节月饼节,有时还戏称为兔儿爷节。由于拜月是女人的事情,所以又叫女儿节

谈到中秋节,必然要说到月饼。据介绍,中国最早出现月饼的文字记载,是出于苏东坡的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也就是说从宋代时起,月饼才渐渐地大行其市,并且让月饼多了团圆的另一层含义:圆圆的月饼正好有团圆的圆的象征意思,万里此情同皎洁,一年今日最分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1-9-12 23:38 | 只看该作者

《周礼》已有“中秋”一词,“暮秋夕月”,每逢中秋夜都要迎寒和祭月。《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

月饼和中秋不是一起诞生的。殷、周时期,江、浙一带有种纪念太师闻仲的 “太师饼”,边薄心厚,可谓月饼的前身。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引进芝麻,便出现了以芝麻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传唐朝李靖率师讨伐犯境边寇,于中秋节凯旋,长安通宵欢庆。时有吐蕃人献饼祝捷,唐高祖手拿圆饼指着明月笑曰:“应将胡饼邀蟾蜍。”嗣后分赐群臣共啖,遂成中秋吃饼之俗。又传,某年中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唐玄宗嫌“胡饼”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1-9-12 23:41 | 只看该作者

事实上,北宋时,此饼因在宫廷内流行仍被称为“宫饼”,后流传到民间,称“小饼”或“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传北宋时,中秋节以爬山登楼先睹明月为快,然后举行拜月仪式,供品有圆饼。《燕京岁时记·月饼》云:“至供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蜍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

有人说,宋代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度提到“月饼”之名。民俗专家赵书却说:“正式记载月饼的是明代《宛署杂记·民风》,书中说‘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在南宋吴自牧所著《梦粱录》中,月饼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饼、梅花饼等同时存在,并且是“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可见这时的月饼,不只是在中秋节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1-9-12 23:42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大致可以确定,到了宋代,月饼与中秋的轨迹才算是重合了,结下不解之缘。相形之下,月饼似乎更有象征意义,因为非中秋可以吃月饼,而无月饼则不成中秋。

中秋之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此夜的月亮在世人眼中最大最亮。皓月当空,月圆桂香,全家围坐,瓜果满堂。主妇按全家人数切分月饼,不论在家在外,每人一块,大小相等。天上月圆,桌上饼圆,人间团圆。阖家对月饮酒、品茶、吃月饼,真人生一大乐事也。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苏轼也曾在丙辰中秋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句怀念弟弟子由。

说到“团圆”,不免有些疑惑:除夕之夜是团圆,中秋之夜也是团圆,区别何在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1-9-12 23:44 | 只看该作者

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疫疠之鬼”,以保来年无病无灾。

中秋正当收获季节,自古以农立国的中华大地,在这个节点变得喜气洋洋。农村有以“芋魁”(蕃薯、芋头)供奉之俗,这两种根块作物其形硕大而圆,象征丰收与完满。而亲友之间馈赠月饼,同样象征完满、团圆。是夜观赏祭拜玉兔,骚人墨客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成为抒发情感的极佳时刻。

故而除夕更多在团聚和团结,怀惕惕之心应对流年的变迁;而中秋更多是团圆同庆,情绪色彩偏于温暖、感性和浪漫。吃月饼,看月圆,大家从月中蟾蜍说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讲到嫦娥奔月,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让人在饱暖之余,想象力得到充分的施展和锻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9-13 20:24 | 只看该作者
小的时候大人说月亮上有嫦娥、玉兔、吴刚和桂花树!而且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拿个脸盆放上清水,水里放面小镜子,对着月亮看的话,从水里的镜子中就能看到嫦娥、玉兔、吴刚和桂花树呢!!我真的这么做过!!记得这样做过好几年!!我姑娘小的时候我也这样带她做过!!呵呵呵!前几天说给学生听,觉得蛮有意思的!!童心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9-20 03:36 , Processed in 0.065610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