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和杨兵一样,走访了很多乐山老人,但谁都记不清楚,杨家老宅究竟修于何时。从封火墙墙砖上清楚可见的“杨同泰墙”和“花萼堂”文字以及一些得到印证的故事来分析,老宅的历史,目前也只能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 据说,当年乐山有商号“德兴隆”,于1875年由杨姓家族开办于乐山城东大街,生意遍布乐山城乃至四川各地。清朝末年,杨家生下了一位二女儿,老父亲便将该四合院大堂取名为“花萼堂”。后来杨家二女嫁给一个帮杨家管生意的青年男子徐寿衡,杨父将此豪宅作为陪嫁,在当时成为了轰动一时的佳话,从此徐、杨两氏共住此处。 还有一个事实:1939年,乐山遭受日军飞机大轰炸。府街等中心街道陷入火海,大火燃了20天左右。但杨家老宅却幸存下来,就是因为那些现在几乎依然完美的封火墙。 今生惊艳 焕发新生机闹市老宅成新景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关于过去和成长的记忆,城市也一样,也有从出生、童年、青年到成熟的完整的生命历程,这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而独特的过程全都默默保存在它巨大的肌体里。城市对于我们,不仅是可供居住和使用的场所,而且是有个性价值文化意义的。” ——摘自冯骥才《城市为什么需要记忆》 老宅内,几个外籍教师正在悠闲喝茶。坐在他们邻座,杨兵向记者讲述了他和老宅的不解之缘。 徐家在1954年将老宅卖给了当时的乐山邮电中心。之后又过了些年月,老宅慢慢没落,“一片废墟,很少人知道她的本来面目,就是旁边的住户也不了解。” 去年初,乐山有关部门贴出公告,公开拍卖老宅。同年2月26日,杨兵高价将之竞买到手。他专门找了一帮工匠来修复,“十几个人忙了半年多时间。”这期间,杨兵四处走访,知道了老宅的一些故事。修复完毕后,他就干脆取名叫“杨家老宅”,在今年正式向公众开放,“一下子就吸引了很多陌生人。大家都很惊喜,说在喧嚣的城中心,居然有这样的宁静所在。” 当地媒体很快给予了连续报道。有人在当地网络“海棠社区”发帖说:“府街自是老城中的一条老街,却似乎全没了老街的味道。房子,都是新房子;店铺,均是有品有牌。正感无趣时,叮咚街与府街的结合处,却突然出现古老瓦房,正门之上有挂红牌匾‘杨家老宅’。大红灯笼在风中轻轻摇曳,门柱上一副对联写得活色生香,‘来不请去不辞无拘无束方便也’、‘烟自抽茶自酌说长道短自由天’。看那对联,想那宅子的主人,必定有些来头,禁不住探头偷看。却有着对襟衫的小姑娘微笑迎来,原来,这里竟然是一间由古民居修复而来的茶馆!……”帖子一发出,就立刻引来网友热议。 而让杨兵备感意外的,是某天突然进来了几位耄耋老人,一打听,都是乐山早年赫赫有名的民间艺人:85岁的说书人唐万应,75岁的金钱板艺人史生荣等等。老人们进来了,就不想离开,也许,这老宅沉淀着他们太多的记忆。从那天起,每周六下午三点开始,老艺人们定时在老宅里演绎清音之类濒临绝迹的民间艺术。许多古稀老人让自己儿孙用轮椅推着来聆听岁月的痕迹…… 未来难定 拆与不拆市长亲自访老宅 “走在拆旧建新之后看起来千篇一律的城市里,你是否会觉得是在和一群满身珠光宝气却‘腹内空空’的暴发户对话?谁会希望自己的城市成为失忆症患者?谁又想成为流浪的孩子而找不到回家的路?” ——摘自冯骥才《城市为什么需要记忆》 老宅惊艳亮相不久,名声很快远播。 这时,一个部门发出公告,要收回杨家老宅及周围土地使用权,对该地块进行统一城市规划改造。为了留下老宅,杨兵一头扎进文物、规划、物权等有关法规,并给乐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写了一封信:“……作为乐山市民,我认为,保护历史名城、民间艺术,就是保护一种尊严、一种情怀、一条文化根脉。乐山唯一还保存较好的这座老宅,千万不能因为旧城改造或某些利益被拆除了。”信发出去后,杨兵一直忐忑不安地等待着。 今年9月30日,几名男子走进老宅。杨兵原本没在意,那几人看了一大圈后竟找到他说:“你给黄市长(乐山市分管城建等的副市长黄若建。记者注)的信收到了,黄市长非常重视,作了批示,我们来看一下,听一下你的想法。”杨兵将老宅的故事讲给了他们听。原来来人中有乐山市国土规划局局长赵发澍、市文化局文物科科长唐长寿等人。临走时唐长寿说:“老房子的事情还是要慎重些,我下次再找些专家来看一下。” 10月21日左右,唐长寿和几名当地文物专家,再次来到老宅,看过之后认定是清末的建筑,“有一定的建筑价值。”杨兵至今记得唐长寿的话:“我们觉得应该保留,我们肯定会尽力呼吁,还可以找些人大和政协的来呼吁。我们的力量有限,你还可以通过物权法来保护,你一定要稳住!” 10月25日,乐山市政府副秘书长王定军,率城建、规划和文物部门专家十余人,第三次来到老宅。据杨兵讲:这次实地考察回去之后,他们马上开会,“会上争执很激烈。文物部门要死保,而规划部门坚持强拆,理由是要引进某连锁企业。” |